郭盼盼  (讲师)

硕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

入职时间:2022-08-26

所在单位: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屯溪路校区纬地楼717

性别:男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个人简介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智能建造及灾害防控、地基处理、地下工程侵爆毁伤与防护、固废材料资源化利用等方向教学与科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科研课题。在TUST、CG、岩土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h-index为21。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获省级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2项。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Scientific Reports编委,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学术编辑、青年编委,Smart Underground Engineering、交通科学与工程、科技通报青年编委;JGGE (ASCE)、JRMGE、TUST、中国公路学报等30余本期刊审稿专家;多SCI/EI期刊专刊客座编辑。主讲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地下工程结构、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技术本科生课程。指导本科生获国家级等大创项目多项。






指导硕士生:

张明,男,2024级硕士生(推免),本科毕业于青海大学,1758416776@qq.com。研究方向:高压旋喷成桩形态预测。


张明.jpg

李宁,男,2024级硕士生,本科毕业于铜陵学院,1505171366@qq.com。研究方向:高速射流破土细观机理。

李宁.jpg


在研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2308344,滨海软土地基高压旋喷成桩响应机理及形态预测方法,2024-01至2026-12,在研,主持

【2】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308085QE190,富水软弱地基高压旋喷射流破土机制及桩形智能预测研究,2023-09至2025-08,在研,主持

【3】中国建筑***有限公司,横向项目,W2024JSKF0619,复杂地质下紧邻地铁超大深基坑绿色自稳式支护机理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2024-06至2026-07,在研,主持

【4】***全国重点实验室,面上项目,KFJJ25-04M,侵爆作用下典型地下工事***效应研究,2025-01至2026-12,在研,主持

【5】合肥工业大学,学术新人提升计划B项目,JZ2025HGTB0205,机理-数据双驱动高压旋喷固结体强度动态智能预测方法研究,2025-04至2026-12,在研,主持


指导本科生大创项目:

【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310359036,高压旋喷桩成桩形态三维重构技术开发,张志搏(合肥校区2022级本科生),2023-05至2025-04,结题,合格

【2】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2310359203,爆炸突袭下地铁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与防护研究,万彦敏(合肥校区2022级本科生),2023-05至2024-04,结题,优秀

【3】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2410359745,基于“倾斜航空摄影”的固定翼无人机地形三维建模,高文鹏(宣城校区2022级本科生),2024-05至2025-04,结题,优秀

【4】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510359141,钻地弹打击典型地下工事防护层毁伤效应研究,万绍明(合肥校区2023级本科生),2025-05至2026-04,在研


代表性论文:

【1】龚晓南*, 郭盼盼. 隧道及地下工程渗漏水诱发原因与防治对策[J]. 中国公路学报, 2021, 34(07): 1-30. (入选2023年度F5000论文)

【2】郭盼盼, 龚晓南*, 汪亦显. 考虑土与结构非线性接触特性的格形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力学性状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21, 43(07): 1201-1209+1374-1375.

【3】Guo P, Sun T, Li H, Wang Y*. Performance of pipeline suspension system for in-situ protecting large-diameter pressurized pipelines straddling deep braced excavation in clays [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5, 163: 106752. (中科院1区TOP, IF: 7.4)   

【4】Guo P, Gong X, Wang Y*, Lin H, Zhao Y. Analysis of observed performance of a deep excavation straddled by shallowly buried pressurized pipelines and underneath traversed by planned tunnels [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3, 132: 104946. (中科院1区TOP, IF: 7.4)

【5】Guo P, Gong X, Wang Y*, Lin H, Zhao Y. Minimum cover depth estimation for underwater shield tunnels [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1, 115: 104027. (中科院1区TOP, IF: 7.4)

【6】Guo P, Gong X, Wang Y*. Displacement and force analyses of braced structure of deep excavation considering unsymmetrical surcharge effect [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19, 113: 103102. (中科院1区TOP, IF: 6.2)

【7】Zhao X, Gong X, Duan Y, Guo P*. Load-bearing performance of caisson-bored pile composite anchorage foundation for long-span suspension bridge: 1-g model tests [J]. Acta Geotechnica, 2023, 18: 3743–3763. (中科院1区TOP, IF: 5.7)

【8】Zhu C., Wu W, Ying H, Gong X, Guo P*. Drainage-induced ground response in a twin-tunnel system through analytical prediction over the seepage field [J]. Underground Space, 2022, 7(3): 408-418. (中科院1区TOP, IF: 8.3)


代表性发明专利:

【1】郭盼盼,龚晓南. 制备内含定向分布纤维的物化法改良土试样的装置及方法,ZL202011547479.2。(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2】郭盼盼,龚晓南. 用于研究格形地连墙围护结构工作性状空间效应的离心模型试验装置及方法,ZL202110049600.7。(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3】郭盼盼,龚晓南. 用于研究地下连续墙施工环境效应的离心模型试验装置及方法,ZL202110048289.4。(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4】郭盼盼,龚晓南,赵小晴,汪亦显,魏支援,朱成伟. 富水地层基坑降水开挖诱发已建隧道力学响应的估算方法,ZL202110153082.3。(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5】郭盼盼,龚晓南,魏支援,赵小晴,汪亦显,程康,朱成伟. 锚拉式支挡结构中预应力锚索的设计优化方法,ZL202110522218.3。(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6】郭盼盼,龚晓南,魏支援,赵小晴,汪亦显,朱成伟. 锚固段穿越双地层的预应力锚索极限粘结强度的预测方法,ZL202110175729.2。(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7】郭盼盼,龚晓南,魏支援,赵小晴,汪亦显,朱成伟. 锚固段穿越双地层的预应力锚索传力机理模型的构建方法,ZL202110175715.0。(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8】郭盼盼,赵小晴,魏支援,龚晓南,李宝建,朱成伟,汪亦显. 一种压力型可回收锚索结构及施工方法,ZL202110247245.4。(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9】郭盼盼,赵小晴,龚晓南,杨仲轩,王金昌. 一种地下连续墙加大直径钢管桩的复合锚碇基础及其施工方法,ZL202110240195.7。(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10】郭盼盼,龚晓南,赵小晴,李宝建,魏支援,汪亦显,朱成伟. 基于现场拉拔试验的复合地层中预应力锚索轴力传递规律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ZL202110209487.4(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



欢迎报考研究生,欢迎申报本科生大创项目,开展前沿交叉科学研究。(WeChat: geotech717)

当前,国防工程向深部地下空间拓展(如导弹发射井、地下指挥所等),亟需解决武器系统高过载荷载与岩土介质动态响应耦合问题。同时,民用领域(如核废料处置库、城市地下综合体)对抗爆、抗侵彻性能的要求日益提升。岩土工程与武器科学技术的交叉研究,可突破单一学科范式,为“深地防护”与“智能攻防”提供理论支撑。

岩土工程与武器科学的交叉研究是面向国家深地战略与智能防护需求的前沿方向。热烈欢迎校内外学生报考研究生,一起探索“岩土工程防护结构与武器效应耦合作用机理”前沿交叉科学问题,以期为国防工程全生命周期设计提供科学手段。研究成果可服务于导弹阵地加固、边境地下监测网等国防需求,推动城市韧性地下空间建设,助力“双碳”目标下深部资源开发利用。








教育经历

[1]   2018.9-2022.6

浙江大学  |  岩土工程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导师:龚晓南院士)

[2]   2015.9-2018.6

合肥工业大学  |  岩土工程  |  硕士学位  |  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汪亦显教授)

[3]   2011.9-2015.6

合肥工业大学  |  土木工程  |  学士学位  |  大学本科毕业(导师:汪亦显教授)

工作经历

[1]   2022.8-至今

合肥工业大学  |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道桥与地下工程系  |  讲师,硕士生导师  |  汪亦显教授课题组

社会兼职

  • [1]   2022.11-至今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

  • [2]   2022.11-至今    
    中国公路学会会员

  • [3]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员

  • [4]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

  • [5]   EI期刊《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人

  • [6]   EI期刊《中国公路学报》审稿人

  • [7]   SCI期刊《Fractal and Fractional》专刊客座编辑(https://www.mdpi.com/journal/fractalfract/special_issues/53B94Z7S60)。

  • [8]   英文期刊《CivilEng》审稿人

  • [9]   SCI期刊《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审稿人

  • [10]   SCI期刊《Iran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actions of Civil Engineering》审稿人

  • [11]   SCI期刊《Heliyon》审稿人

  • [12]   SCI期刊《Ca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审稿人

  • [13]   英文期刊《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青年编委委员及学术编辑

  • [14]   SCI期刊《Water》专刊客座编辑、审稿人

  • [15]   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审稿人

  • [16]   SCI期刊《Archives of Civi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审稿人

  • [17]   SCI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审稿人

  • [18]   SCI期刊《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审稿人

  • [19]   SCI期刊《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审稿人

  • [20]   SCI期刊《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审稿人

  • [21]   SCI期刊《Sustainability》审稿人

  • [22]   SCI期刊《Engineering Computations》审稿人

  • [23]   SCI期刊《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审稿人

  • [24]   SCI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审稿人

  • [25]   SCI期刊《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审稿人

  • [26]   SCI期刊《Geofluids》审稿人

  • [27]   英文期刊《Mining》审稿人

  • [28]   2022.12-至今    
    SCI期刊《Minerals》审稿人

  • [29]   2023.1-至今    
    SCI期刊《Appl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审稿人

  • [30]   2023.1-至今    
    SCI期刊《Buildings》审稿人

  • [31]   2023.4-至今    
    SCI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Research》审稿人

  • [32]   SCI期刊《Applied Rheology》审稿人

其他联系方式

  • 邮编:

  • 通讯/办公地址:

  • 邮箱:

  •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HFUT铁公基设施智能建养课题组(汪亦显教授课题组)

    团队介绍:课题组组长:汪亦显教授(https://faculty.hfut.edu.cn/wyx12/zh_CN/index.htm)
    汪亦显,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科学研究,面向交通基础设施建造技术(地铁建造、路桥隧施工影响及灾害控制)、岩土工程技术应用、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持国防科技基础加强计划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他计划或平台类课题10 余项,校企合作联合科技攻关 50 余项;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 140余篇(近 5 年一作/通讯 40余篇),总被引 3800 余次,h 指数 36,ESI 全球高被引论文10 篇(全球前1%),ESI 热点论文 4 篇(全球前1‰);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等国家一级行业学会及省学会/协会类科技奖 20余项(含省级自然奖特等1项);授权国家专利60余项;编著教材4 部,制订省级标准 6部;受聘Applied rheology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三峡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等学报中青年编委;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交通岩土分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爆炸与安全技术学会委员,安徽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科技评审专家等。